機器人前瞻(公眾號:robot_pro)
作者?|??許麗思
編輯?|??漠影

智東西4月(yue)21日報道,今天,特斯拉(la)機(ji)器人(ren)(ren)啟動了史上最大(da)規(gui)模(mo)招聘(pin),官網發布了近八十個人(ren)(ren)形機(ji)器人(ren)(ren)的(de)相關崗位(wei)(wei),超(chao)六成崗位(wei)(wei)為人(ren)(ren)工智能與機(ji)器人(ren)(ren)技術,其余涉(she)及制(zhi)造與生產(chan)、工程與信息(xi)技術、設計等。

一文看透全球19家車企的人形機器人布局!

2025年開年以來,人形機器人熱潮愈演愈烈:2025政府兩會工作(zuo)報(bao)告首次提及具身智能,強調要大力發展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和智能制造裝備;北京、深圳等多地政府接連發布具身智能產業三年行(xing)動計劃(hua),展(zhan)開具身智能第一城爭奪(duo)戰;創企們迎來“爆(bao)單式”融(rong)(rong)資,融(rong)(rong)資速度越來越快、金額(e)屢創新(xin)高。

而早在這之前,一批自動駕駛大牛們察覺到這個行業的巨大機遇,已經集體遷徙:地平線前副總裁余軼南、理想汽車前智能駕駛產品總監趙哲倫等成立了維他動力;華為車BU前首席科學家陳亦倫創辦了它石智航,原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組負責人李震宇加盟;小米前汽車自動駕駛產品技術負責人劉方創辦了阿米奧機器人……

參與這場跨界的,還有全球多家車企。從將人形機器人視為特斯拉未來主要的長期價值來源的馬斯克開始,一(yi)(yi)場車企跨界造人形(xing)機器人的(de)浪潮已席卷全(quan)球——幾乎同一(yi)(yi)時間,小(xiao)鵬、小(xiao)米、廣汽等(deng)國內車企也(ye)紛紛推進機器人研發計劃。另外,還有(you)多(duo)家車企通過合作(zuo)研發、投資、實訓(xun)等(deng)方式(shi),入局這一(yi)(yi)賽道。

機器人前瞻全面梳理了全球19家車企在(zai)進軍人(ren)(ren)形機(ji)器人(ren)(ren)賽道(dao)上(shang)的(de)情況。據(ju)不完成統計,這19家(jia)車企(qi)中,已有4家(jia)開始(shi)自研人(ren)(ren)形機(ji)器人(ren)(ren),有3家(jia)采取合作研發(fa)的(de)方式(shi)造機(ji)器人(ren)(ren),有5家(jia)通(tong)過投資的(de)方式(shi)進軍這一賽道(dao),也有8家(jia)車企(qi)已在(zai)車廠(chang)中進行人(ren)(ren)形機(ji)器人(ren)(ren)實訓。

一文看透全球19家車企的人形機器人布局!

一、特斯拉計劃今年產5000臺Optimus,預言機器人收入未來將超汽車業務

車企對人形機器人的探索始于日本。1986年,本田(tian)啟動了全球首(shou)個雙足行走機器人研發(fa)項目(mu),但后來(lai)由于技術突破與商業回報的遙不(bu)可期,項目(mu)在(zai)2018年宣告終止。

真正點燃車企造機器人熱情的,是特斯拉的強勢入局。對馬斯克(ke)來說,造出自動(dong)駕駛的汽車(che)其實就是(shi)一個有輪子(zi)的機器人(ren),那同樣,也可(ke)以(yi)造出一個有腿的機器人(ren)。

2021年8月,馬斯克在AI Day上首次展示人形機器人Optimus概(gai)念,宣稱其將“改變人類(lei)工(gong)作方式(shi)”,引發(fa)全球熱議。一年后,原型機亮相(xiang),現(xian)在已經更新(xin)到第二代。

4月初,特(te)斯(si)拉又發布了Optimus的(de)最新演示(shi)(shi)視頻,視頻中機器(qi)人在步態和擺臂動作上(shang)更加流暢協調了,相比(bi)早(zao)期有了明顯進步。馬斯(si)克(ke)還表示(shi)(shi),進步確實(shi)快,今(jin)年(nian)很(hen)快就會出(chu)現一(yi)大批Optimus機器(qi)人。

一文看透全球19家車企的人形機器人布局!

從今年開始,特斯拉(la)的人(ren)形機器人(ren)量產計劃也快速提上日程。

年(nian)初,特(te)斯(si)拉在其位于美國加州(zhou)弗里蒙特(te)的工廠更新了多個與Optimus人形(xing)機器(qi)人開發相關(guan)的招聘信息(xi),涵蓋制(zhi)造(zao)工程師、生產(chan)經理、流程主管等關(guan)鍵職位。

在1月30號的電話會議上,馬斯克預言,Optimus人形機器人具有巨大的商業潛力,甚至可能創造超(chao)過(guo)10萬(wan)億美元(yuan)的收入,超(chao)過汽車業(ye)務,將成為公司(si)主要的收入來(lai)源(yuan)。

特斯拉的量產計劃分為多個不同階段。2025年,Optimus進入試生產階段,目標是5000臺;2026年,的目標是5萬臺。首批人形人形機器人將首先(xian)用(yong)于特斯拉內部工廠的測試和應用(yong)驗證。

馬斯克此前還曾提到,Optimus會在2026下半年開始對外銷售。2027年,特斯拉會進一步提升產能至每月10萬臺。特斯拉宣稱,當能實現年產百萬臺人形機器人時,生產成本將低于2萬美元/臺,單月收入達10億(yi)美(mei)元級。

一文看透全球19家車企的人形機器人布局!
▲特斯拉Optimus正在給人類提供(gong)餐(can)飲服(fu)務(wu)

二、馬斯克領頭后,國內車企“燃”起來了

作為特斯拉的虔(qian)誠信(xin)徒,小鵬的人(ren)(ren)形機器人(ren)(ren)布局緊隨其后。

從2020年開始收購四足機器人公司成立鵬行智能、2021年發布首款智能機器馬,小鵬在運動控制、智能交互等方面為后續人形機器人研發積累技術和經驗。2023年,小鵬終于推出首款雙足人形機器人PX5。去年11月,又推出AI人形機器人Iron。

造機器人比造車難多了,不僅不能在AI、芯片研發和硬件開發等方面有短板,還需要巨額資金的長期投入,何小鵬還在去年發布Iron的時候就提到“沒有500億,做不好機器人。”

對人形機(ji)(ji)器人情(qing)有(you)獨鐘的(de)(de)何小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shi)曾表示,小鵬做AI+機(ji)(ji)器人是(shi)他頂著小鵬董事(shi)會(hui)的(de)(de)反(fan)對推進的(de)(de),AI+機(ji)(ji)器人能夠改變世界,智(zhi)能電動車只是(shi)機(ji)(ji)器人的(de)(de)前序。

在何小鵬看來,雖然行業內機器人普遍處于L2階段,但小鵬目標是向L3邁進,且有信心成為中國最早(zao)量產L3機器人(ren)的(de)公司之一。Iron機器人的(de)目(mu)標是盡快實現L3初階能力并實現量(liang)產(chan),未(wei)來(lai)將在智能家居、醫療護理(li)、教育、娛樂、物流等多領域探索應用。

一文看透全球19家車企的人形機器人布局!
▲小鵬(peng)Iron正在工廠整理雜物

在2024年人形機器人元年之際,小米機器人卻異常安靜。

小(xiao)米在(zai)和小(xiao)鵬差不多的(de)時間布局機器(qi)人研發。2020年(nian)9月,小(xiao)米立項做機器(qi)狗(gou)。一開始因為人員(yuan)短缺(que),還找了追覓的(de)團(tuan)隊(即現在(zai)的(de)魔法原子)合作,追覓團(tuan)隊負責電(dian)機、調(diao)試運控等等。

2021年,當小米造車在穩步進行中時,雷軍在小米MIX4發布會上展示了小米第一代仿生(sheng)四足機器(qi)人Cyberdog。緊接(jie)著,小米(mi)內部成(cheng)立了小米(mi)機器(qi)人(ren)實驗(yan)室,還將(jiang)特斯(si)拉視為競爭對(dui)手,與特斯(si)拉機器(qi)人(ren)進行(xing)對(dui)標。

2022年8月,雷軍在年度演講中發布全尺(chi)寸人形(xing)機器人CyberOne,正式進(jin)軍人形(xing)機器人領(ling)域。

一文看透全球19家車企的人形機器人布局!▲CyberOne機器人

次年,北京小(xiao)米(mi)機器人技術(shu)有限公司成立,主要從事智能機器人的研發、人工智能行業應用系統集成服務等;同年11月,北(bei)京人形(xing)機器人創新中心(xin)有限公司正(zheng)式成(cheng)立,這是(shi)全國(guo)首家(jia)省級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小米是(shi)共同持股方(fang)之一(yi)。

此后,小米的人(ren)形機器人(ren)就鮮少(shao)出現(xian)在公眾視(shi)野里。

去年6月,北京小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喬遷到北京亦莊小米汽車工廠,小米全力推進人形機器人在自家制造產線的落地。今年2月,團隊對外提到,CyberOne已經從實(shi)驗室走向生產(chan)線(xian)上的分階段(duan)落地階段(duan)。還有(you)消息稱,小(xiao)米最近(jin)召開了機器人業務推進會,預計3-4月(yue)在(zai)亦(yi)莊有(you)重要進展和(he)展示。

另(ling)外,小米申請(qing)的一系(xi)列機器(qi)人(ren)相關的專利(li)也(ye)已(yi)經接連在國家知識產(chan)權局(ju)官網公開了。

一文看透全球19家車企的人形機器人布局!

除了新能源車企外,傳統車企也在積(ji)極(ji)自研(yan)機器人。

2022年,廣(guang)汽開始涉足具身智能機器人,確定了“遠程操控+AI末端自主”的研發模式。2024年12月,廣汽發布了第二代具身智能機器人,外觀像裝了兩只靈巧手的迷你小車;不久后,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GoMate亮相(xiang),這(zhe)是一款全(quan)尺寸的輪足人形機器人。

今年,廣汽預計將能實現自研零部件批量生產,并率先在主機廠車間生產線和產業園區示范應用;2026年,其將實現整機小批量生產并邁向大規模量產,初期商業化重點放在安防、康養、汽(qi)車后市(shi)場服務上。

不過,廣汽并沒有對外(wai)發布第(di)一代(dai)具身(shen)智能機器人。早期(qi),廣汽的(de)機器人被稱為(wei)AI機器人,由廣汽研(yan)究院前瞻技術(shu)部負責研(yan)發。

曾經代(dai)表了(le)日(ri)本機器人(ren)技(ji)術(shu)頂尖水(shui)平的本田ASIMO,領先一時卻倒(dao)在了(le)黎明(ming)前(qian)夜。直到馬斯克決(jue)心入局,在全(quan)球車企刮起了(le)自研人(ren)形機器人(ren)的颶風,國內車企特別是(shi)小鵬(peng)、小米和廣汽(qi)積極搶跑,一場關于(yu)第二增長曲線(xian)的豪賭拉(la)開序(xu)幕。

三、跨界聯合,車企盯上了“別人家的技術”

相較于(yu)自研(yan)機器人(ren)存在的巨大(da)的技術挑戰和(he)成(cheng)本投入(ru),一些車企(qi)也(ye)尋求與其他機器人(ren)企(qi)業進行跨界合作,要么強強聯合取長補短,要么并購整合構建生態(tai),協同推進機器人(ren)的研(yan)發進程。

2016年,豐田成立了豐(feng)田研究(jiu)(jiu)所(TRI),專注于人(ren)(ren)工智能、自動(dong)駕駛和(he)機(ji)器人(ren)(ren)技術的研發(fa)。豐(feng)田研究(jiu)(jiu)所開展(zhan)了Punyo機(ji)器人(ren)(ren)項(xiang)目,目標是打(da)造一個柔軟(ruan)、互(hu)動(dong)、經濟實惠、安全(quan)、耐用且能力出眾的機(ji)器人(ren)(ren)。

2024年10月,豐田研究所宣布與波士頓動力合(he)作,利用TRI的大型行為模(mo)型(LBM)和波士頓動力的Atlas機(ji)器人,加快通(tong)用仿人機(ji)器人的開(kai)發。

一文看透全球19家車企的人形機器人布局!▲豐田軟體機器人(ren)Punyo

而波士頓動力在2020年被現代汽車收購(gou)后,現(xian)代汽(qi)車開(kai)始(shi)將(jiang)(jiang)將(jiang)(jiang)自(zi)身的汽(qi)車技(ji)術與(yu)波士(shi)頓動力的機器人技(ji)術進行融合(he)。

2024年4月,現代(dai)汽車推出了可(ke)穿戴機器人(ren)手臂X-ble Shoulder,能增強工人(ren)力量,減少60%肩部(bu)負荷和30%肌肉活動,可(ke)在汽車、航空等多個行業使用,將在2025年上半年向(xiang)韓國(guo)用戶交付,2026年推向(xiang)美(mei)國(guo)、歐洲市場。

2025年2月,現代汽車及其子公司起亞還與三星SDI達成初步合作協議(yi),共同(tong)研(yan)發專為(wei)機器人設計的高性能電(dian)池(chi)。

國內車企方面,奇瑞(rui)汽車(che)在去年4月聯手AI公司Aimoga共同研發了人形機器人Mornine。該機器(qi)人(ren)采用仿(fang)生創新(xin)設計,有仿(fang)人(ren)硅膠(jiao)面(mian)孔,能(neng)模擬人(ren)類嘴巴(ba)和(he)面(mian)部肌肉運動,可(ke)表達說話(hua)、微笑等表情。

奇瑞對(dui)Mornine的規劃分(fen)為三(san)個階(jie)段(duan)(duan),第(di)一階(jie)段(duan)(duan)是(shi)部署到零售店面中(zhong)擔任導購角色;第(di)二階(jie)段(duan)(duan)將增強其動作靈活性和移動能力;第(di)三(san)階(jie)段(duan)(duan)計(ji)劃讓其成為家庭助手,執行兒(er)童(tong)看護和家務(wu)勞動等任務(wu)。

一文看透全球19家車企的人形機器人布局!
▲左邊為Mornine

1月(yue),奇瑞以1億元(yuan)成立了(le)機器人科技公司墨甲智(zhi)創,并(bing)且全資持股。

四、投資人踏破明星創企門檻,雷軍屢次重押宇樹

具身智能賽道的火熱除了(le)推動(dong)車企(qi)自研、聯(lian)合研發外,也吸(xi)引他們積(ji)極投資布局。特別是宇(yu)樹,更是被投資人搶破頭,一股難求。

將時間線拉回2017年,當宇樹還是一家年輕的(de)初創公司時,王興興正(zheng)帶著自己(ji)的(de)四(si)足機器狗項目(mu)到(dao)處尋(xun)求天使(shi)投資。一些(xie)消息(xi)稱,當時王興興曾找過雷軍,但小米(mi)處于內憂外患的(de)境(jing)地,面(mian)臨供應鏈危機和(he)市場份額下滑的(de)雙重壓力,就沒有把注(zhu)意力放到(dao)機器人領域。

轉機發生在2021年。小米已開啟百億美金造車計劃、內部四足機器狗正在研發,恰逢宇樹實現了國內首次量產四足機器狗,雷軍執掌的順為資本向宇樹投資數千萬美元,成(cheng)為其A輪唯一戰略投資(zi)者。

次年,順為資本在宇樹B輪融資時又追加了數億元投資,這個(ge)時候宇(yu)樹的估(gu)值(zhi)已經(jing)是天使(shi)輪時的近百倍了。

另外,小米集團還在2023年和北航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王田苗以及北京智源研究院共同投資了具身智能科技公司小雨智造,這家(jia)公司主要打造“一腦多形”的具身智能(neng)機(ji)器人。

細數小米在機器人領域的投資布局,其已經入股了近(jin)50家機(ji)(ji)器(qi)(qi)人(ren)相關廠商,從(cong)產業鏈上游(you)的核心零部件企業到本體制造商,并且不局限(xian)在(zai)人(ren)形機(ji)(ji)器(qi)(qi)人(ren)領域,還有工業機(ji)(ji)器(qi)(qi)人(ren)、掃地機(ji)(ji)器(qi)(qi)人(ren)等(deng)。

回溯另一家具身智能機器人明星公司智元機器人的(de)融資歷程,也可以(yi)看(kan)到不(bu)少國內(nei)車企的(de)身影(ying)。

2023年,比亞迪參與到智元機器人的A+輪融資中,認繳了近200萬元的出資額,持股比例達3.76%;次年,上汽創投、上汽旗下私募股權投資平臺尚頎資本北汽產投接連參與到(dao)了(le)智元的A+輪融資(zi)當中。

另外,比亞迪還早在2012年就曾參與“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的天使輪融資。

上汽集團的恒旭投資參與了銀河通用機器人5億元的戰略輪融資,尚頎資本還是逐際動力數億元A輪戰略融(rong)資的領投方之(zhi)一(yi)。

北汽2024年還參與了帕西尼感知的數億A+輪融資、銀河通用的(de)7億元天使(shi)輪融資。

今年1月初,曾憑借其獨特的“認知機器人”理念嶄露頭角的德國機器人公司Neura Robotics宣布完成1.2億歐元融資(約合9.3億元人民幣),投資者陣容中出現了沃(wo)爾(er)沃(wo)的身影。

五、人形機器人涌入車廠,何嘗不是一種“雙向奔赴”

車(che)企(qi)通過(guo)各種(zhong)方式(shi)擁抱人(ren)形機器(qi)人(ren)企(qi)業,一些人(ren)形機器(qi)人(ren)也(ye)開(kai)始奔赴車(che)廠(chang),負責裝配、搬運等(deng)工作,成了不(bu)少人(ren)形機器(qi)人(ren)企(qi)業的(de)選擇。

美國人形機器人獨角獸Figure在(zai)去年就和寶(bao)馬簽署(shu)了合(he)作協(xie)議,計劃讓Figure的(de)人形機(ji)器人進入(ru)寶馬(ma)位于(yu)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斯帕(pa)坦(tan)堡(bao)的(de)工廠。Figure 02在(zai)寶馬(ma)斯帕(pa)坦(tan)堡(bao)工廠進行(xing)了數周的(de)試運(yun)行(xing),主(zhu)要任務是將金(jin)屬板件插(cha)入(ru)特定夾具。

一文看透全球19家車企的人形機器人布局!
▲Figure機器人在寶(bao)馬工廠

Apptronik也和奔馳達成合作協議,在(zai)奔馳工廠(chang)試用Apptronik的(de)人形機器(qi)(qi)人Apollo。Apollo機器(qi)(qi)人會被應(ying)用在(zai)不(bu)同(tong)的(de)生產線(xian)上,包括向(xiang)工廠(chang)車(che)間的(de)工人運送(song)組件(jian)和套件(jian)包,同(tong)時檢(jian)查零(ling)件(jian)

國內車企對在車廠中引入機器人這件事更積極。比如優必選Walker系列機器人,它的車企實訓經驗頗豐,已經是全球進入最多車廠的人形機器人:從2024年開始,WalkerS1已經陸續在極氪工廠執行料箱搬運,在蔚來負責質檢、貼車標、采集車輛外觀等工作,在比亞迪實現了從分揀、搬(ban)運到(dao)配送(song)全棧(zhan)式無(wu)人物流……

上個月,優必選的WalkerS1在極氪5G智慧工廠開展全球首例多臺、多場景、多任務的人形機器人協同實訓,并首次引入群(qun)體智能技術,實現多機(ji)協同作業。

3月底,東風柳(liu)汽宣布將在自家的汽車制造工廠部署20臺優必選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并計劃在上半年完成,應用于汽車整車制造,提升其制造工廠的智能化和無人化水平及效率。這次全球首次人形機器人批量進入汽車工廠。??

一文看透全球19家車企的人形機器人布局!
▲優必選機器人在極氪工廠

另外,傅利葉公司的人形機器人已進入上(shang)汽通用(yong)汽車金橋豪華車工(gong)(gong)廠和奧特能超級工(gong)(gong)廠實訓,負(fu)責帶電高壓零部件安裝、高精度操作(zuo)等(deng)工(gong)(gong)作(zuo)。

樂聚機(ji)器人(ren)也(ye)已經(jing)人(ren)形機(ji)器夸父交付給一汽(qi)紅旗、蔚(yu)來、北汽(qi)等,將在(zai)生(sheng)產、售前售后服務(wu)等發揮重要作用。

車廠作為人形機器人重要的落地場景,不僅其自身有著巨大的勞動力需求,可以讓人形機器人替代其中復雜、危險或重復性的任務,更重要的是發揮了技術驗證的作用,幫助人形機器人從單兵作(zuo)戰(zhan)走(zou)向(xiang)群體(ti)協(xie)同,不斷提升泛化能力。

人形機器人也只有實現了(le)大規模的群體協(xie)作(zuo),才(cai)能(neng)(neng)真正融入車廠的智能(neng)(neng)制造系統中(zhong),發揮出作(zuo)為生(sheng)產工具的作(zuo)用。

六、尚未對外公布進展的車企,已在快速籌備中了

人(ren)(ren)形機器人(ren)(ren)賽道雖然火熱,但車企們對下場自(zi)研這件事的態度也是十分謹慎的。他們大都(dou)會先通過投資、場景試點(dian)等方式(shi),遠遠觀察(cha)技術與行業的發(fa)展(zhan),再伺機決(jue)定是否開啟自(zi)研。

這種觀望態度或許源于兩點考量,覺得人形機器人軟硬件技術等方面尚未達到商業化門檻(jian),以及重心仍在智能汽車研發,避免雙(shuang)線作戰拖(tuo)累主業。

比亞迪(di)來說,雖然其投資者關系部門在去年年底回應稱,公司暫未(wei)涉足人形機器人相關業務,但比亞迪下場造人(ren)形機器(qi)人(ren)的野心其實幾年前就有(you)跡可循。

2022年,比亞迪成立了具(ju)身智能研究(jiu)團隊,通過深入挖掘公司規(gui)模化(hua)的應(ying)用場景需求,展開(kai)各類機(ji)器(qi)(qi)人本體及系統的定制開(kai)發,團隊已(yi)開(kai)發完成工藝機(ji)器(qi)(qi)人、智能協(xie)作機(ji)器(qi)(qi)人、智能移動機(ji)器(qi)(qi)人、類人形機(ji)器(qi)(qi)人等產品。

去年12月,比亞迪面向2025屆全球高校碩士、博士畢業生招聘具身智能研究團隊,研究方向涉及人(ren)形機器(qi)人(ren)、雙足機器(qi)人(ren)等。

還有消息稱,比亞迪十五事業部已經開啟具身智能項目,其科技研究院的部分員工被獨立出來,成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后更名為未來實驗室,專注于具(ju)身(shen)智(zhi)能領域,包(bao)括(kuo)機器(qi)人(ren)的研發(fa),項目內部代號為“堯(yao)舜(shun)禹(yu)”。

一文看透全球19家車企的人形機器人布局!
▲比亞迪(di)招聘具身智能研究團隊所涉崗位(wei)

2022年4月,上(shang)汽集團(tuan)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成立重慶賽創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希望借助機器人(ren)企(qi)業的(de)(de)技術和創新能(neng)力,為自(zi)身(shen)的(de)(de)汽(qi)車(che)制(zhi)造和服務領(ling)域帶來新的(de)(de)發展機遇。

2023年12月,賽(sai)力(li)斯(si)與重慶國資成立了重慶賽力斯鳳凰智創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約為12.2億元。去年年底,賽力斯在公開平臺發布了和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相關的招聘信息。據有消息稱,目前鳳凰智創相關機器人研發人員在200人左右,若進展順利,人形機器人明年年底有望量產。

長安汽(qi)車(che)在去年11月的廣州車展上宣布,未來五年內計劃投入超500億布局包括人形機器人在內的智能領域,2027年前發布人形機器人產品。并且,其自研(yan)的人形機器人將(jiang)成為能(neng)與智能(neng)汽(qi)車(che)深度(du)協作、增強交互體驗的伙伴,共同打(da)造智能(neng)出行生態,在(zai)未來為用(yong)戶帶(dai)來更有溫度(du)、超越想象(xiang)的生活(huo)方式。

一文看透全球19家車企的人形機器人布局!▲2024年廣州(zhou)車展,長安汽車公布了人形機器人相關計劃

去年年底,理想汽車(che)CEO李想在直播中表示,理想汽車100%會做人形機器人,但節奏不是現在,如果連L4級跟自動駕駛的汽車(che)都解(jie)決不了,研發更復雜的人(ren)形機(ji)器(qi)人(ren)還為(wei)時過(guo)早。

蔚來也尚未在人形機器人研發方面有所動作。不過1月的時候有消息稱,蔚(yu)來已組建20人團隊(dui)調研機(ji)器(qi)狗項目(mu),由前Momenta算法專家、2020年加入(ru)蔚來自動駕駛團(tuan)隊的徐(xu)抗帶隊,機(ji)器狗可能(neng)用于特殊環境(jing)探(tan)測或物流場景(jing)。

此外,還有吉利在2021年成立了吉咖(ka)智能機器(qi)人有限公司。

從(cong)這些(xie)的(de)(de)車企的(de)(de)態度來看,雖然人形(xing)機(ji)器(qi)人的(de)(de)具體進(jin)展(zhan)還未對(dui)外(wai)公(gong)布,但是像比亞迪、長安等投(tou)身人形(xing)機(ji)器(qi)人的(de)(de)決心著實不小。

結語:車企的參與,正在重塑具身智能生態

在(zai)具身智能(neng)領域,車(che)企的跨界行(xing)動(dong)已(yi)經成為了重塑產(chan)業(ye)競爭格局(ju)的重要力(li)量。特斯拉以(yi)引領者(zhe)姿態帶(dai)動(dong)著機器人行(xing)業(ye)風向,中國車(che)企們則緊隨其(qi)后,積極尋(xun)求技術(shu)與場景創新的差異化(hua)空(kong)間。

參與這場跨界競賽,車企們看中的不僅是造車技術可以很好地遷移到機器人上、機器人對勞動力有著巨大替代潛力,更重要的想要找到一個極具想象力的全新增長機遇:高盛預測,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1500億美元。

當車企豪擲數(shu)百億押(ya)注這條賽道時,一場關于技(ji)術(shu)(shu)耐心與商業野心的(de)長跑(pao),才剛剛開始。這不僅關乎車企自(zi)身的(de)發展,也將深(shen)刻(ke)影響具身智(zhi)(zhi)能的(de)未來。他們的(de)參與,會(hui)如何加速具身智(zhi)(zhi)能的(de)技(ji)術(shu)(shu)創新、產(chan)品迭代,并推(tui)動機(ji)器人從工業場景向更廣泛的(de)領(ling)域滲透?值得(de)我們期待。-